关于“填志愿被称为‘第二次高考’”的说法,其内涵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原因:录取与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录取的“二次决策”性质
高中阶段考生首次面临高考,通过成绩竞争进入大学;而志愿填报则是在成绩已确定后的二次决策,直接影响能否进入理想院校及专业。部分考生因志愿失误与理想院校失之交臂,因此称其为“第二次高考”。
职业规划的核心环节
专业选择直接关联未来职业发展,69%的毕业生表示对专业认知不足,仅16%符合预期。志愿填报的精准性对实现职业规划具有决定性意义,故被赋予“比第一次高考更重要的高考”。
二、其他补充说明
填报时间跨度大
全国考生填报志愿时间从5月延续至6月,存在考前、考中、考后三次填报机会,时间灵活性较高。
技巧性与策略性
除成绩因素外,考生需结合兴趣、就业前景、院校综合实力等多维度考量,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社会认知的延伸
部分媒体和考生群体将志愿填报的重要性提升至与高考本身相当的地位,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
综上,填志愿被称为“第二次高考”是对其在录取结果和人生规划中关键作用的形象概括。